"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出自哪里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5 16:36:27

出自于老子《道德经》上篇《道经》第五章

  原文:
 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氵屈,动而便出。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
  章旨:
  本章是承上章对“道冲”作进一步论述。此处由“天道”推论“人道”,由“自然”推论“社会”,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。
  本章用具本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,论述天地本属自然,社会要顺乎自然,保持虚静,比喻鲜明生动。

  注释:
  刍(chú)狗:用草扎成的狗。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。祭祀完毕,就把它扔掉或烧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在本文中比喻:天地对万物,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、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、自生自灭。正如元代吴澄所说:“刍狗,缚草为狗之形,祷雨所用也。既祷则弃之,无复有顾惜之意。天地无心于爱物,而任其自生自成;圣人无心于爱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刍狗为喻。”

  犹橐龠(tuó yuè):犹,比喻词,“如同”、“好像”的意思;橐龠: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——袋囊和送风管,是古代的风箱。

  氵屈(gǔ):竭尽,穷尽。

  俞:通愈,更加的意思。

  多闻数穷:闻,见闻,知识。老子认为,见多识广,有了智慧,反而政令烦苛,破坏了天道。数:通“速”,是加快的意思。穷:困穷,穷尽到头,无路可行。

  中:通“冲”,指内心的虚静。守中:守住虚静。

  译文:
  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,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;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,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。天地之间,不正像风箱一样吗?其中空虚而不穷尽,愈鼓动风就愈多生出。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,不如何持内心的清静。

"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出自<<道德经>> 也叫<<老子>>
"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"
天地没有仁德之心,把世间万物当作祭祀它的草狗.置之不理.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